碳化硅燒嘴套的耐熱震性如何體現的
碳化硅燒嘴套的耐熱震性通過其物理特性、微觀結構優化及工藝創新實現。
一、物理特性:
1、高熱導率
碳化硅的熱導率達 8.37-200 W/(m·K)(不同工藝和純度下有所差異),這一特性使其能快速傳遞熱量,減少局部溫差應力。例如,在高溫窯爐中,燒嘴套表面與內部溫度梯度小,熱應力集中現象降低,從而抑制裂紋萌生。
2、低熱膨脹系數
其熱膨脹系數僅為 4.0×10??/°C,遠低于金屬材料(如不銹鋼的約17×10??/°C)。這意味著在溫度驟變時,碳化硅燒嘴套的形變量更小,熱脹冷縮導致的結構破壞風險大幅降低。例如,在冶金行業的高爐噴煤系統中,燒嘴套需頻繁經歷冷熱交替,低熱膨脹系數確保其長期穩定性。
二、微觀結構優化:增強抗裂紋擴展能力
1、晶須/纖維增強
通過引入莫來石晶須(Al?Si?O??)或碳化硅纖維(SiCf),在碳化硅顆粒間形成橋連結構。當裂紋擴展時,晶須或纖維通過拔出、偏轉等機制消耗能量,提升抗熱震性。例如,晶須增強的碳化硅燒嘴套在 ΔT=1100℃ 熱震后,仍能保留 67.3%的抗彎強度,而未增強材料可能直接斷裂。
2、多孔結構設計
引入 10-30%的氣孔率 可降低熱導率,同時保持抗熱震性。實驗顯示,氣孔率 15%的多孔碳化硅 在 ΔT=1000℃ 熱震后,殘余強度達 80%。這一設計通過氣孔緩沖熱應力,避免裂紋直接貫穿材料。
三、工藝創新:減少殘余應力與缺陷
1、反應燒結工藝
通過控制游離硅含量和碳化硅粒徑,實現抗熱震斷裂與損傷性能的平衡。例如,反應燒結碳化硅(RBSC)在 ΔT=1100℃ 熱震后,性能衰減遠低于傳統材料,適用于極端溫差環境。
2、二次熱處理
在 1850℃保溫10小時 的條件下,可消除殘余應力并細化晶粒。這一工藝使氮化硅復合材料的抗熱震溫差(ΔT)提升至 1000℃以上,延長燒嘴套在高溫環境下的使用壽命。